Mobicom20 Volumetric Video文章解读

it2023-01-13  67

Volumetric Video in Mobicom20

本文ViVo: Visibility-Aware Mobile Volumetric Video StreamingPTCL Encoding视频采集编码 预测优化Distance Visibility(DV)Viewport Visibility (VV)Occlusion Visibility (OV) 系统 GROOT: A Real-time Streaming System of High-Fidelity Volumetric Videos数据格式2D Projection-based Compression3D Tree-based Compression Octree Color Bytes (OCB) Compression解码Frustum CullingDepth-based SamplingSystem

本文

最近读了两篇关于Volumetric Video的文章,都是发表在Mobicom 2020的,老板说这是一个promising的方向,感觉Volumetric Video还是有点牛逼的,比现在在做的360度视频又多了三个DoF(Degree-of-Freedom)。

ViVo: Visibility-Aware Mobile Volumetric Video Streaming

普通视频:你没法控制,给你放啥就看啥。

360度视频:三个自由度旋转(yaw, pitch, roll),人不动,头360度旋转。

volumetric视频(立体视频):再增加三个自由度(X, Y, Z),可以在场景中自由走动,头自由旋转。TED的介绍 最主要的一个区别是表示方式的不同。

普通视频和360度视频:像素点。像素点越多,视频越大,越清晰。

立体视频:用Point Cloud表示,分布在3维空间。密度越大,视频越大,越清晰。 假设一个3D点是15bytes,一帧有200K个点,帧率为30FPS,那么stream这个视频需要的带宽为: 15 × 200 K × 20 × 8 = 720 M b p s 。 15\times 200K \times 20 \times 8=720Mbps。 15×200K×20×8=720Mbps 因此,需要优化带宽。

360度视频:viewport-adaptation。分割出tile。为不同的tile分配不同的码率。

立体视频:分割出3D cells。为不同的cell分配不同的码率。 全文的核心在这种图上,分别为:

VV:跟360度视频一样,用户只能看到一部分区域,所以看不到的我们可以不要下载。

OV:后面的cell可能会被前面的cell遮挡,所以可以稍微降低密度。

DV:离得近的物体,需要清晰点,密度高;离得远的则相反。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有:

立体视频的编码/解码:测量压缩效率如何、分割出cell会给编解码造成多大影响。

用户行为预测:六个维度的预测。

优化:依据三个点分配point density level。

系统设计。

PTCL Encoding

视频采集

作者自己采集了一个数据集。P1-P3分别有1-3个人在谈话,M2-M4有2和4个人在表演。每个视频由32个人观看。 从左到右依次为:id,每帧有多少个点,有多少帧,里面有多少个人,探索空间有多大,码率。

编码

作者对三种已有的不同编码方式进行测量。可以看到,Draco的压缩比最高。可以看到,每帧的点越少,压缩比越高。E和D分别为编码和解码的时间。 利用并行解码进行加速,可以看到,用SGS8时,帧率由10fps提升到40fps。 切分:为了后面的优化,需要把一整块大的空间分割成多块3D cells。但是分割会降低编码的效率,使得视频大小增大。 作者测量了三种方案 25 × 25 × 25 c m 3 25 \times 25 \times 25 cm^{3} 25×25×25cm3 50 × 50 × 50 c m 3 50 \times 50 \times 50 cm^{3} 50×50×50cm3 100 × 100 × 100 c m 3 100 \times 100 \times 100 cm^{3} 100×100×100cm3。指标:分割后encoding后的大小/原始视频encoding后的大小。 可以看到,分割后对视频大小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作者最后采用了100的大小。

预测

设置:

共有32个用户,每个用户观看4个视频。第一个视频用户熟悉。一半用户用手机观看,一半用户用MR观看。

测量结论:

用户比较少在垂直方向Y上移动。用户用手机观看时单次移动幅度比较距离,用MR时移动比较顺滑。当场景只有一个物体时,用户会绕着这个物体移动;当有多个物体时,用户会站在中间环视。用户用MR观看时平均移动速度和移动频率更大。

预测:

作者对六个维度分开预测。分别采用linear regression(LR)和multilayer perceptron(MLP)进行预测。预测窗口为200ms。在预测X, Y, Z时,采用过去660ms的数据,在预测yaw和pitch时,采用过去66ms的数据。每33ms更新一次参数。在系统中,作者采用的是LR。

结果:

X和Y误差的中位数在 0.07 m − 0.09 m 0.07m-0.09m 0.07m0.09m。yaw和pitch的误差在 3 ∘ − 5 ∘ 3^{\circ}-5^{\circ} 35

优化

任务:为每个cell分配point density level(PDL),PDL越大,则视频越清晰。适当降低某些cell的PDL,节约带宽。 依据:Distance Visibility (DV), Viewport Visibility (VV)和Occlusion Visibility (OV)。 PDL有5档:20%, 40%, 60%, 80%和100%。(类似码率),用 D ( c ) D(c) D(c)表示对应的档次。

Distance Visibility(DV)

距离:由用户的距离确定PDL,即 D ( c ) D(c) D(c) 任务:找到用户和cell的距离 d d d与PDL的对应关系。

首先进行离线采样,统计出距离d与质量SSIM的关系。(由于观看画面、角度等不同,同个d、同个PDL对应的SSIM稍有不同)(画点)找出SSIM为0.98的分界线。(0.98通常被认为质量无损)(横线的确立)找出此分界线与各PDL采样点的交界处。(竖线的确立)确定距离d与PDL的对应关系。(关系的写出) 由图看到,这里对应关系为:[0,3.2)→100%, [3.2,4.2)→80%, [4.2,5.2)→60%, [5.2,6.2)→40%,[6.2,∞)→20%。 然后应用中就可以依据距离查表得到分配的PDL。

Viewport Visibility (VV)

距离:由viewport确定PDL,即 D ( c ) D(c) D(c)。 过程:

给定6DOFs,在3D图中计算用户的frustum(视锥),同时依据视锥判断哪些cell在用户的视野内。视野外的不传输。作者把垂直的角度范围扩大为 12 0 ∘ 120^{\circ} 120容忍预测误差。把区域依据与viewpoint的角度范围按 6 0 ∘ 60^{\circ} 60 9 0 ∘ 90^{\circ} 90 12 0 ∘ 120^{\circ} 120向外分割,每进入下一个区域, D ( c ) D(c) D(c)的值,即PDL的值减1。比如原始PDL为 D ( c ) D(c) D(c),为100%。则向外进入到 6 0 ∘ 60^{\circ} 60后变为80%,依次递减。

ps:这里具体如何计算视锥好像没细说;以及为什么是垂直角度也不清楚。不过这种向外清晰度依次降低的思想还是可以理解的。

Occlusion Visibility (OV)

作者提出一个变量,遮挡系数 O ( c ) O(c) O(c) O ( c ) O(c) O(c)越大,越有可能被其他cell遮挡。 求解 O ( c ) O(c) O(c)

对于每一个cell:从预测的viewpoint向当前cell的中心画条射线,计算射线的距离 d d d。取cell周围 L L L距离范围内的其他cell。计算这些cell中距离小于 d d d且穿过当前射线的cell数目,记为 S ( c ) S(c) S(c)。记其中点最多的cell的点数目为 c ′ c^{'} c,当前cell的数目为 c c c,记 R ( c ) = c ′ / c R(c)=c^{'}/c R(c)=c/c

O ( c ) O(c) O(c)正比于 R ( c ) R(c) R(c) S ( c ) S(c) S(c)。也就是它前面的cell越多,其他cell的密度越大,越可能被遮挡。 从而, D ( c ) = m a x { D ( c ) − O ( c ) , 0 } D(c)=max\{ D(c)-O(c),0\} D(c)=max{D(c)O(c),0}。 以上就是三种优化方案,还是有点启发式设计。

系统

Rate adaptation:如果分配的PDLs不满足预测的带宽,则会从整体上降低总的PDLs。 (这里没有细讲) 实现:客户端:安卓;服务器:Linux。 性能:主要从节省的带宽和比较高的视频质量两方面论述。

GROOT: A Real-time Streaming System of High-Fidelity Volumetric Videos

GROOT主要是优化视频的传输格式、编解码、PDL来提升。

数据格式

2D Projection-based Compression

将点云通过表面的法线信息分解成多块,并通过dense packing的方法投影到二维矩阵。 传输的图像共包含三个信息:(1)灰度图表示深度信息;(2)颜色信息;(3)是否是有效的point。 缺点:

在noisy data中提取表面法线和映射到二维平面比较困难。当有多个物体时,会增加解码难度和信息的损失。

3D Tree-based Compression

更多的是采用这种树形结构存储。 从整个空间开始,依次分割成8块,编码0-7,包含内容的标为1。再选取非空的继续分割。最终得到一棵树。 这样的话,下面的必须等上面的解码完才能开始,导致无法并行化,因此效率较低。如上所示,帧率均低于30fps。 缺点:

每一层子节点的获取都需要先解码父节点,因此叶子结点没办法并行;随着树的深度的增大,解码的效率会比较低。没办法携带颜色属性。 作者又进行了测量,可以看到,结点的数量会在某一次剧增,导致解码延时也剧增。如果这些结点可以并行解码,将会有极大的优化。 因此,作者提出了并行解码树。在最大深度 D b D_b Db往下,结点直接表示成对应的索引,比如427,为父节点中对应的第4、第2、第7个方块,这样各个结点相互独立,可以并行解码。有点像哈希。

Octree Color Bytes (OCB) Compression

编码颜色信息: 编码颜色文件时,将颜色值保存成2D的图像文件并使用JPEG压缩。挑战:3D点应该放置在2D图像的什么位置。 采用Morton Order压缩算法使得相邻点的颜色比较接近。 同时,对 D b D_b Db层的同一个子树下的的结点重排序,使得颜色相近的结点相邻,提高压缩性能。

解码

CPU解析头部信息并对OBB(位置信息)进行解码。采用JPEG对OBB(颜色信息)进行解码。采用GPU对ODB进行解码(优化后的位置信息)。

Frustum Culling

把用户视野外的点移除。

从根结点依次往下遍历。检查孩子结点是否跟用户的视野重合。如果所有的孩子结点都跟视野重合(或不重合),则提前剪枝(全部包含或不包含)。设置一个遍历的最大深度,节约计算负载。从叶子结点中选择与视野重合的点。

Depth-based Sampling

距离较远的点则降低清晰度。

根据用户的视野投射出一个立方体。然后从viewpoint出发将立方体分成12段。设置每一段的清晰度(sampling density)依次为10%, 13%, 17%, 25%, 33%, 50%, 67%, 75%, 83%, 87%, 90%和100%。

System

实现:客户端:ios,服务器:Linux。 性能:压缩大小、帧率、延时。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