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二):亲近与疏远

it2023-01-07  65

在上一篇文章超越原生家庭(一):家庭的规则中,讲到了家庭的平衡、规则及其动力。这一篇文章讲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现象:亲近与疏远,在这两种亲密感的博弈中存在的幻想与现实。

亲密感的表达方式:亲近和疏远

在家庭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妻子会抱怨丈夫冷漠,丈夫则嫌弃妻子太“黏人”。当妻子变得独立一些,不再那么依赖丈夫,丈夫则会开始倾向于依赖妻子,开始抱怨妻子自私、不管孩子等。“追逐者”是需要亲近别人的人,他们的行为受到“遗弃威胁”的驱动,他们总是声称自己绝不自私自利,乐于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他们有着“爱”和“同情”的价值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免不了对别人颐指气使,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让别人感到幸福和快乐,当他们自己感到不快乐时,还会责怪别人。“疏远者”想要特立独行,总害怕自我被别人“吞没”,他们喜欢用距离感来保持人际关系平衡,总是抱怨身边那些热切的追求者对自己不够支持、不够关心、不够体贴,他们往往以沉默作为回应,甚至会选择直接退出和离开。

亲密感的需求

跟其他东西一样,我们对亲密感的需求来自于我们的原生家庭。假如父母中的一方是“追逐者”,那么家庭中的孩子倾向于变成“疏远者”,反之亦然。父母太过关心子女生活,那么子女对于“距离感”的需求就会增加,希望另一半给出的生活是自由的、独立的;父母对子女毫不关心,子女对“关爱”的需求也会增加,希望另一半给出更多的关爱。原生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伴侣选择的方向。大约6-9岁时,我们开始认识到父母并不能提供给我们所需要的全部关爱、包容和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慢慢产生一种幻想,幻想将来会有一位理想的伴侣来填补我们心灵上的空虚,期待着“坠入爱河”,体验真正的“亲密感”。那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东西,我们想要从伴侣身上得到。

我们内心盼望着伴侣可以带来期待已久的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幻想将来会有一个“特殊的人”给自己带来美好的生活,实际上,我们真正爱上的是这个想象中的伴侣为自己带来的感觉。

我们的生活或许只是某种程度上的复制粘贴

但是,幻想与期盼往往会被现实浇上一盆冷水。通常情况下,我们往往会被具有同样“亲疏需求”的人所吸引,一方面他们极力摆脱原生家庭,去拥抱那个“具有我想要的一切”的人,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自觉的、害怕得到我们想得到的东西,又去疏离。我们总有回到原生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的趋势,并且给自己的子女扮演自己的父母曾经扮演过的角色。最终只是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场景,让自己的子女,去过跟我们一样的生活。

对于夫妻双方而言,他们都在竭力维持一定的“亲疏舒适度”,这种“亲疏舒适度”是他们在各自原生家庭中塑造而成的。他们结婚时,想当然地认为对方一定能够提供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他们往往会坚持要求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会相互指责,并且希望对方作出相应的改变。夫妻也许最后会离婚,各自跟别人重组家庭,但是他们又毫无意外地选择跟自己具有相同“亲疏舒适度”的人,同样的争执会重新上演。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关系双方应该可以根据不同的状态随时转换“追逐者”与“疏远者”的角色,双方都应该及时发现并表达自己对关系亲密或疏远的需要,过分亲密与过分疏远一样,都是十分可怕的。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家庭关系,都应该学会亲密、开放、包容,并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自我个性。

往期文章

超越原生家庭(一):家庭的规则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