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单片机的时候,都会将写好的程序烧录进CPU里。那么各位有没有想过,这个过程为什么要叫“烧录”?
 
原因就是它是真的在烧:一块芯片的内部是密密麻麻,呈矩阵排列的熔丝。当我们写好程序后,程序经过编译器转换成二进制代码(0或1),再通过烧录器的大量流烧断熔丝,将这些二进制代码写进空白的芯片。程序中的0表示这条熔丝要烧断,1表示这条熔丝不烧,以此方法记录二进制信息。程序烧录好后,芯片就有了逻辑功能。
 
简单来讲,烧录就是规定好了电路,用户只需给CPU通电就行,它就可以按照事先规定好的电路得出结果。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好像是计算机读懂了我们写的程序,但实际上它就是循规蹈矩,这点和我们去开灯关灯没什么区别,只是通断更多,电路状态更加复杂。
 
下图是一张早期的只读存储器PROM,由于它在烧录后熔丝无法恢复,所以只能用来存储特定的程序,所以也被叫做一次性存储器。
 
 
 
 
现在这种熔丝设计的存储器基本上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反复擦写的EPROM,在结构上是这样的:
 
 
 
 
我们会发现,EPROM的并没有采用熔丝设计,而是一种像沟壑的东西,这其实是现代数字电路的基础——场效应管。在具体介绍场效应管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计算机的发展和集成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