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章节里面已经学习过了,数据链路层位于网络层与物理层之间,负责网络中相邻节点之间可靠的数据通信,并进行有效的流量控制
在局域网中,数据链路层使用帧完成主机对等层之间数据的可靠传输,如图所示
以主机A到主机B的一次数据发送为例,数据链路层的作用包括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护与拆除,帧包装,帧传输,帧同步,帧的差错控制以及流量控制等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线路上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对网络层而言是一条无差错的线路,本层所关心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护与拆除帧包装、帧传输、帧同步 把数据封装在帧中,按顺序传输,产生/识别帧边界帧的差错恢复 采用重传的方法进行流量控制及自适应 确保中间传输设备的稳定及收发双方传输速率的匹配1.1979年,位于美国加利福利亚的Xerox公司提出并实现了最初的以太网, 实验室原型系统的运行速率是2.94Mb/s 2. 1979年Xerox公司与DEC公司联合起来致力于以太网技术的标准化和商品化,并促进该项技术在网络产品中的应用。为确保能很容易地将商品化以太网集成到廉价芯片中,在Xerox公司的要求下,Intel公司也参与进来,负责提供这方面的指导。由它们组成的DEC-Intel-Xerox(DIX)开发并发布了10Mb/s版的以太网标准 3. 1983年6月,IEEE标准委员会通过了第一个802.3标准。1990年9月通过了使用双绞线介质的以太网标准,该标准很快成为办公自动化应用中首选的以太网技术 4. 1991——1992年间,Grand Junction网络公司开发了一种高速以太网。这种网络的基本特征,如帧格式、软件接口、访问控制方法等,与以往的以太网相同,其运行速率可达100Mb/s 在快速以太网的官方标准提出后不到一年,对千兆以太网的研究也开始了,这种网络的速率可达到1000Mb/s
计算机联网必须的硬件是安装在计算机上的网卡。通信中,用来标识主机身份的地址就是制作在网卡上的一个硬件地址。每块网卡生产出来后,除了具有基本的功能外,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编号来标识自己,这个地址就是MAC地址(全球唯一),即网卡的物理地址 MAC地址由48位二进制数组成,通常分成6段,用十六进制表示
其中前24位是生产厂商向IEEE申请的厂商编号,后24位是网络接口卡序列号。 MAC地址的第8位为0时,表示该MAC地址为单播地址;为1时,表示该MAC地址为组播地址 一块物理网卡的地址一定是一个单播地址,也就是第8位一定为0,组播地址是一个逻辑地址,用来表示一组接收者,而不是一个接收者
以太网有多种帧格式,这里介绍最为常见的Ethernet II的帧格式,如下图所示,该帧包含六个帧
交换机并不会把收到的每个数据信息都以广播的方式发给客户端,这是由于交换机可以根据MAC地址智能地转发数据帧 交换机存储的MAC地址表将MAC地址和交换机的接口编号对应在一起,每当交换机收到客户端发送的数据时,就会根据MAC地址表的信息判断该如何转发
老化时间:由于交换机MAC地址条目是动态的,所以它不会永远存在于MAC地址表中,而是在300s(老化时间)后会自动消失。但如果在次期间,交换机又收到对应该MAC地址的数据帧,老化时间将重新开始计时(重置为300s) 因为不能无限的储存下去,防止“撑爆”
如上图所示,假设A主机发送数据帧(源MAC地址为00-00-00-11-11-11,目标MAC地址为00-00-00-22-22-22)到交换机的1号接口,交换机首先查询MAC地址表中1号接口对应的源MAC地址条目。 如果条目中没有数据帧的源MAC地址,交换机就会将这个帧的源地址和收到该数据帧的接口编号(1号口)对应起来,添加到MAC地址表中
如果交换机没有在MAC地址表中找到数据帧目的地址所对应的条目,就无法确定该从哪个接口将数据帧转发出去,于是被迫选用广播的方式,即除了1号口之外的所有接口都将转发这个数据帧 于是,网络中的主机B和主机C都会收到
主机B会响应这个广播,并回应一个数据帧(源MAC地址为00-00-00-22-22-22,目标MAC地址为00-00-00-11-11-11),交换机也会将此帧的源MAC地址和接口编号(2号)对应起来,添加到MAC地址表中
现在,主机A和主机B之间的通信不用再借助广播了,因为MAC地址表中已经有它们的条目,主机A发送数据帧的目标地址为00-00-00-22-22-22,交换机会发现这个地址对应的接口为2,于是交换机将只向2号口转发数据帧
用户视图模式切换至系统模式[Huwei] system-view
1.历史命令查询 [Huwei]display history-command
2.配置主机名 system-view [Huwei]sysname Routerl
3.状态信息查询 display version ####查看VRP版本 display users ####查看用户终端信息
4.进入接口模式并查看信息 sys [Huwei]int g0/0/0 [Huwei-GigabitEthernet0/0/0]dis this ####查看当前视图下的配置信息
5.配置文件管理命令 [Huwei]display saved-configuration ###查看设备保存的信息 [Huwei]display current-configuration ###查看设备当前配置的信息 rest saved-configuration ###擦除存储设备中的配置文件 compare configuration ###比较当前配置信息与存储设备中的保存文件是否一致
6.关闭华为的信息提示中心 [Huwei]undo info-center enable或者 undo terminal monitor
7.永不超时 [Huwei]user-interface console 0 [Huwei]idle-timeout 0 0
8.配置双工及速率命令 sys [Huwei]int g0/0/1 [SW1-Ethernet0/0/1]undo negotiation auto ###关闭自动协商 [SW1-Ethernet0/0/1]speed 100 ###调至速率100M [SW1-Ethernet0/0/1]duplex full #调至全双工模式 解释:full:Full-Duplex(全双工模式) half:Half-Duplex(半双工模式)
9.保存配置 save
10.设置远程登录密码 [Huwei]user-interface vty 0 4 #0是初始值,4是结束值。表示可同时打开5个会话进入交换机去配置命令 [Huwei]authentication-mode password [Huwei]set authentication password simple 222 [Huwei]user privilege level 3 [Huwei]dis this
用SecureCRT链接eNSP 1.双击打开某台设备有【视图】和【配置】,打开【配置】—窗口配置:串口号:2000 ###这个是端口号 2.打开SecureCRT 点击【链接】—【Protocol】Telnet—【Hostname】127.0.0.1—【Port】2000 3.当前终端被打开—断开【disconnect】—会话【session options】—强制每次一个字符模式【Force charat at atime mode】—保存【OK】 4.右击当前终端—链接【reconne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