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认知天性这一本书乍一看以为是告诉你人有什么天性的,其实不然,这本书想传达的是人高效学习的方法论,书中总结了一套学习的方法,并给予了有大量的例子和实验证明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如果想快速了解这些方法的同学,可以直接跳到本文的第八个章节的总结,了解这本书的学习策略和结论。
针对人群:任何想要掌握高效学习方法的人。
推荐阅读模式:速读,这本书说实话不是特别推荐大家仔细阅读,书中的干货用几句话可以总结,其中案例和例子太多,没有太多的阅读价值,对于赶时间的同学直接看这篇总结就行了。
第一章 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连续多次阅读和重复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的可怜;初次阅读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和复习是有意义的。不给自己出题的学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学习资料的掌握程度。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尤其是主动检索,可以强化以及,而且检索花费心思越多,收益就越多。检索知识好处:可以告诉你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二可以回想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且让大脑巩固记忆。在别人教给你前先试着解决问题,从不同类型问题中提取基本原理或规则。本章总结:本章对后面内容进行概述。
第二章 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
知识最终将变成条件反射。自我检测(考试)可以让你记住东西。只需要1次自测,一周后回忆录率从28%到39%。集中学习(填鸭式学习)比检索式学习遗忘更快。反复回忆一件事情可以增强记忆。检索之间有间隔,可以增加记忆。单纯的阅读对于学习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在测试后,给出反馈,更加加强记忆。稍后给出反馈比立刻给出反馈更好。(抵制纠正依赖)需要学习中作答的测验(比如论文,短评)或是抽认卡来练习,比选择题、是非题简单辨识更有效。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和新技能是有效的学习工具。只有当头脑被迫工作的时候,才会将所学的东西记得更加牢靠。填鸭式可以让你在马上进行的考试中获得高一点的分,但是成功很快就会消退。本章总结:有间隔的自我检索(考试)可以增强记忆,测验后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反馈,可以更加加深记忆。
第三章 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到来
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有间隔的练习+穿插其他学习内容,加上多样化的练习,可以把学习到的东西掌握得更佳牢固。夏令营、短期的教育课程都属于集中练习,看上去学完颇有成效,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忘记了。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加牢固。每天一节课和一天四节课实验,一天学完的在考试中评分更低。间隔练习可以巩固记忆(大脑中褶皱的痕迹)。穿插练习由助于长期记忆。穿插其他学习内容去练习或学习效果更好。检索、有间隔、有穿插、多样化练习、反思以及细化。间隔时间要多久,只要间隔时间出现一点儿遗忘就对了。只要练习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就可以。在两次间隔中,至少隔一天。抽认卡是很好地间隔练习的方法,在重新看到一张卡片前,你会浏览很多其他的卡片。间隔练习体系,“莱特纳盒子”。分为四个盒子, 第一个是经常弄错的学习资料(比如乐谱、冰球打法或是西班牙单词抽认卡),必须对这些内容频繁练习。频繁:高第二个装着擅长的学习内容卡片,对于这个盒子里的内容练习不如第一个盒子那么频繁。第三个盒子,频率更低一些。第四个盒子,频率最低。如果上面错的问题做错了,弄混了,或者搞砸了,将把它往前移动一个格子。 掌握得越好的东西,就越不用频繁的练习。只要这个知识很重要,需要记忆,就永远不要从你的练习盒子里面彻底消失。
当心熟悉这个陷阱,感觉自己明白了某样东西,其实在自测的时候会受伤。进行穿插练习,不能是完成一个科目的全部练习后再到下一个,而是不断穿插练习别的科目。本章总结:相比集中式练习,有间隔、有内容穿插以及多样化练习内容的方式,有助于我们学习。还介绍了“莱特纳盒子”间隔练习法。主要对于学习的实施可以从如下来看。
有间隔学习,学一部分,过一天或者一周后再来学习和复习。使用莱纳德盒子可以很好地间隔练习或是自我检索。不同频率练习。有内容穿插,可以把很多部分的内容穿插学习,比如学一会数学、然后学一会英语然后在学一会其他科目,这比一直学一个好。不同科目切换。多样化练习内容,比如学习数学,可以从不同方面去练习,比如练习证明题、几何题或是写题目思路。同一科目,不同角度切换。
第四章 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学习的过程可以分成三步:1) 知识编码(学习第一次学习)。2)巩固(练习)。3)检索(真实实践)。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无限的。阶段性地检索所学,有助于强化记忆间的联系。练习的难度越大,收效越大。试着自己想出答案,即便犯错,只要有纠正就好。对目的进行评估,别再无法克服的不合意的问题上浪费时间。给飞行员学网球,就是不合意的问题。要找到自己问题所在的领域进行学习。本章总结:知识学习分为编码,巩固和检索,这样才能形成长期记忆。长期记忆容量无限,间断性的检索有助于巩固知识。知识都是建立在已知知识上,通过已知建立联系来解读事件和记忆事件。
第五章 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优秀的判断是一项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技能,需要敏锐地洞察自己的想法与表现。人有两套分析机制:机制1为(自动)直觉,第一反应。->救命。
机制2为有意识分析与推理(受控机制)。
这系统由直觉、记忆与认知组成。但是存在偏差、失误、偏见与瑕疵。
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力有误,他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中学到知识。心智模型是做事的方法论(处理事情的算法),比如医生的心智模型是给病人看病与治疗。避开错觉和误判的方法是,用一组自身之外的客观标准(比如测验,比如数据分析),来替代用作决策参考的主观经验。这样我们的判断就能·贴合周围的实际了,用测验来验证什么是你真正知道的,以及什么是你以为自己知道的。不要因为做对了几次题目,就把某些内容删掉。如果内容确实重要,你就需要练习练习。通过对知识的自我重新描述与总结,可以看出自己的掌握程度。在很多领域,同伴评估可以作为一种外部考量。本章总结:人由于自己的认知偏差,可能会出现误判,比如认为了解的知识,其实并不了解。避开错误和误判的方法是用一组无关自身的客观反馈来评判自己的认知,比如考试、测验、自我总结程度、同伴评估等。
扩展:对于事物的认知,要多从客观分析(如数据,社会调查等)。在重大的事情和关键的学习知识上,要防止自己的误判,加强对自己的元认知与心智模型。
第六章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个体的学习的适合风格会有不同差异。“VARK”是一个学习风格描述的风格,从多种维度去描述一个人的学习风格。学习风格可以大致分为分析型、创新型和实践型思维。可以通过测试或日常的做事方法来判断自己属于什么风格。人至少有两种智力,1)流体智力,如推理、发现关系、抽象思维。(类似提取特征)2)晶体智力,指积累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从过去的学习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程序和心智模型。(类似建立模型)动态测验:1)进行测试,找到知识和技能的欠缺。2)决心用反思、练习、间隔练习等学习方法提高能力。3)再次检测自己,留意自己的改善与不足。规则学习者(看说明书),和案例学习者(试错)是两种不同认知。本章总结:人的学习风格会因人而异,有很多心理学标准可以测出风格类别,可以选择自己具有优势的风格进行学习。但同时还是要主动学习和动态测验去进行学习与巩固。
第七章 终身学者基本的基本
努力学习可以改变大脑。我们的智力水平并非天生已定,可以通过后天进行训练。想要精通某事或达到专业水平,完全不需要拥有超人基因,但必须要有自律、勇气、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本章总结:大脑不完全由基因决定,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和学习,不断提高与完善。
第八章 写给大家的学习策略
给学生的学习策略:
检索。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放弃反复阅读,用小测发现自己的薄弱部分。通过自测定期练习新知识和新技能。间隔练习。有间隔地安排检索学习。在两次练习中间隔时间。建立一份自测计划,在每个学习阶段之间都留出一段时间。多样化练习。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在练习和学习中接触不同的问法和题目。其他学习方法: 用自己语言解释所学到的知识,并说给别人听。将新资料比用比喻和视觉形象记忆。在知道答案前,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反思(花几分钟复习最近学过的课程或取得的经验)可以把检索练习和细化结合起来,增加学习层次。在哪里做的好,那些可以改善,想到了什么其他的知识等问题。校准自己的判断和客观反馈,看看你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以防避免被精通的假象所迷惑。通过助记来检索学过的东西。比如通过简单的口令(类似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三山夹两盆)可以帮助检索知识。(就像编码和解码一样)给职场人士的学习策略:
检索练习。生成(在答案之前先尝试解决问题)。反思。细化。其他的策略都是大同小异。
本章总结:把前7章的所有重点在该章通过学习策略建议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