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NIO 由以下核心部分组成:
Channel通道Buffer缓冲区Selector选择器在Java NIO编程中,我们是面向缓冲区(Buffer)编程的,对缓冲区常常需要使用 java.nio.Buffer中的flip()方法
使用 Buffer 与 Channel 交互,数据从通道读入缓冲区,或从缓冲区写入通道。
缓冲区本质上是一个可以写入数据的内存块,之后可以读取数据。 Buffer 对象包装了此内存块,提供了一组方法,可以更轻松地使用内存块。
将数据写入缓冲区
调用 buffer.flip() 反转读写模式
从缓冲区读取数据
调用 buffer.clear() 或 buffer.compact() 清除缓冲区内容
capacity : 容量缓冲区的容量,是它所包含的元素的数量。不能为负并且不能更改。
position :缓冲区的位置 是下一个要读取或写入的元素的索引。不能为负,并且不能大于 limit
limit : 缓冲区的限制,缓冲区的限制不能为负,并且不能大于 capacity
flip():Buffer有两种模式,写模式和读模式。在写模式下调用flip()之后,Buffer从写模式变成读模式。
那么limit就设置成了position当前的值(即当前写了多少数据),postion会被置为0,以表示读操作从缓存的头开始读,mark置为-1。
首先,我们设置的缓冲区的大小为 4 个字节的大小,当我们运行结果为:
在buffer.flip()方法执行之前,一直在写数据,在buffer.flip()方法执行完之后,Buffer从写模式变成读模式,然后通过这句代码System.out.println(decoder.decode(buffer));打印出了数据为:abcd
1.flip调用之前,一直往缓冲区写数据,由于缓冲区的大小为4个字节,所以只能写abcd,也就是代码中的结果
S1 : Pos: 4 Limit:42.flip调用之后,转换为读模式。Position变为0。
运行结果S2 : Pos: 0 Limit:43.Decode调用后,打印出结果abcd
S3 : Pos: 3 Limit:34.Clear 调用后
Position回到0的位置,但是Buffer没有被清空(可以理解为abcd还存在) 由于我们有7个数据,但是缓冲区的大小为4,所以我们需要执行两遍代码5.第二次read后(由于Buffer没有被清空,所以d还存在)
S1 : Pos: 3 Limit:46. 第二次 flip调用之后
S2 : Pos: 0 Limit:37. 第二次Decode调用后
efgS3 : Pos: 3 Limit:3abcdefg 这条数据就被读取出来了。
原来打印abcd的地方变成了空,没有任何结果打印。
整体过程就是:
写数据 没有调用flip,Position还在原来的位置,Decode调用后,所以为空。 第二次read后 第二次Decode调用后所以打印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