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ADE效应与软件测试杀虫剂悖论

it2025-01-12  7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新冠病毒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最近,汇智妹在一些网站和博客上看到一些新闻,其中频频提到一个新鲜词汇——“ADE效应”。

 

了解一番之后,发现和我们日常软件测试中遇到的“杀虫剂悖论”竟有诸多相似之处!

 

汇智妹不经好奇:倘若用软件测试修复Bug的原理来抑制(甚至终结)新冠病毒,理论上应该行得通,但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妥妥地实现呢?

 

别急,先来看一下具体的新闻内容:

 

内容转自腾讯新闻

 

是不是看着有点绕?这里我用大白话简单解释一下,ADE效应是指: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感染了病毒之后,只要最终痊愈,人体免疫系统就会产生这个病毒的抗体。这样以后再感染病毒,人体内的抗体就可以阻抑病毒的感染,从而实现免疫。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比如病毒发生了变异,当这个人再次感染了变异病毒后,人体原先产生的抗体便不再起作用。(类似“耐药性”)

 

而此时人体免疫系统则会误以为病毒已被“阻抑”,使得免疫系统对病毒完全不再设防!

 

宿主在感染变异的病毒之后,会比没有抗体的人症状更为严重,因为此时体内的抗体非但不设防,反而会协助变异后的病毒进入靶细胞,提高感染率。

 

从这一点来看,着实类似软件测试程序员所熟知的“杀虫剂悖论”——指对待农作物中害虫一样,反复地频繁地使用相同杀虫剂之后,害虫会对其产生抗药性,从而无法彻底消灭新出现的害虫。

 

 

我们这里不妨将测试用例的作用比作杀虫剂,而软件产品则类比为农作物。如果对软件反复执行相同的测试用例,那么也就不能再找到更多新的Bug了。

 

所以,这条软件测试原则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对原有测试用例进行更新和补充,使之能够覆盖当前软件的所有需求,并尽可能地找出所有Bug。

 

 

回到我们开头抛出的问题,在“ADE效应”和“杀虫剂悖论”的原理指导下,想要抑制(乃至彻底消灭)新冠病毒,就必须保持动态更新病毒库,通过分析病毒(及变异病毒)样本来研发对应疫苗,而临床过程中同样也应注意筛选不同患者进行试验,扩大普适性调研取证。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在抗疫斗争过程中所能做的就是严格遵循防范措施,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少聚集、勤通风、多吸收、注意饮食安全卫生、带好口罩等力所能及的事,不给一线的工作人员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汇智妹也向所有奋战在疫苗研制战线的科研人员致敬,愿我们早日战胜新冠病毒!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