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而治之”的策略

it2024-11-12  14

 

我们从大科学家牛顿的一件轶事说起。经典力学的创立者牛顿有一次正在作科学研究时,不慎将一枚小针掉在地上。他俯下身子四处张望,却始终找不到那枚小针。牛顿到底不愧为大科学家,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找来一杆尺和一支粉笔,在他的工作室地上划上整整齐齐的方格。然后,他蹲在地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检查一个一个的方格。只要检查后没有,就在那方格中作一个记号。于是他很快就找到了那枚针。这是很典型的“治众如治寡”。这种方法,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变无序为有序。一个千头万绪、很复杂纷繁的问题,把握起来十分困难,你一旦把它序列化,解决起来就相当容易了。   

比如外地人到武汉要找一个具体的地址就十分困难,找着找着可能就迷失了方向。如果您找一张武汉地图就可以发现:武汉分为三镇,三镇中街道最杂最多的是汉口;汉口大致为一长方形,其中长一些的东西向道路主要有四条,这四条街道从南到北依次为沿江大道、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建设大道(即新开辟的四干道);与这四条主干道平行、夹在其中的称街,如汉正街、长堤街、花楼街、胜利街;而勾通四条干道、与之垂直的一般称路,如江汉路、民生路、武圣路……把握了这一些,您就可以很快找到那个地址了。  

有人写起文章来很容易,很丰富复杂的内容,他却可以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有人感到写文章极难,本来很简单的想法,他却愁眉不展、下不了笔。其原因是前者“治众如治寡”,后者“治寡如治众”。会写文章的人,一般都会确立文章的核心,然后围绕核心写一个大纲,然后围绕每一纲写一个细纲,然后将每一条细纲写成一句一句的话。提纲挈领的工作也许写成文字,也许只打腹稿。但这个变无序为有序的过程倒是必定会有的。如果我们硬性将其程序化,那么所谓文章只是:首先写一句;其次围绕这一句写三句;再次围绕这三句中的每一句写三句;又次围绕这九句中的每一句写三句……如此这般,文章谠写成了。当然,我这么说只是极而言之,且将其模式化了。

就这么一个简单至极的“治众如治寡”的方法,却可以运用于十分复杂的事物,并且卓有成效。我们见到大部头的煌煌巨著,洋洋数百万言,觉得简直不可思议:这是怎么写出来的?其实仅就写而言,无非就是上述的那样写出来的。更使我们惊叹不已的是:语言是在表达一种思想,那么这煌煌巨著所表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又是怎么思考出来的呢?我猜想也无非就是像上述那样想出来的。围绕核心思想的方面越多,比如别人只能分出三方面,他却分出了七个方面,这个思想体系就越博大,下设的层次越多,比如别人只能下设三层次,他却能下设七层次,这个思想体系就精深。我这么说绝无贬低煌煌巨著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意思。相反,每见到它们时我总情不自禁地发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由衷叹赞。这里只是说:就像最伟大的人物也有十分平凡的一面一样,最庞大的思想体系也有其简单至极之处。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