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型是java1.5版本之后提供的一种强大机制,它使得编程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安全。
案例:实现一个数组功能的逆序操作。
如果不用泛型,实例代码如下:
package com.mec.study; public class AboutGeneric { public static int[] revArray(int[] m) { int temp; for (int i = 0; i < m.length/2; i++) { temp = m[i]; m[i] = m[i+1]; m[i+1] = temp; } return m; } public static long[] revArray(long[] m) { long temp; for (int i = 0; i < m.length/2; i++) { temp = m[i]; m[i] = m[i+1]; m[i+1] = temp; } return m; } }上面程序只处理了两种基本数据类型:int和long,每一个数据类型都需要将这个方法进行一次重载,这样的实现方式很笨,而为了简化这个问题的代码实现方式,java提出了“泛型”的概念。
这一个概念的核心就是:
编译时不确定,运行时在确定!
使用泛型实现代码示例:
package com.mec.study; public class AboutGeneric { public static <T> T[] revArray(T[] m) { T temp; for (int i = 0; i < m.length/2; i++) { temp = m[i]; m[i] = m[i+1]; m[i+1] = temp; } return m; } }泛型格式:
在方法返回值类型前出现的<T>,说明这个方法用到泛型(static可有可无,我的这个方法中用的是静态方法,所以有static);在以后的代码中,T就是代表某种类型,而这个类型的具体情况,需要等到方法被调用时,再根据实参进行判定。
需要注意的是:泛型只能是类类型。
上述代码中:
public class MyGeneric<T>类名称后面的<T>是“泛型标志”,此后在代码中可以用T作为类型。同样的,T类型的具体情况,也是程序运行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
泛型也可以是多个:
package com.mec.study; public class MyGeneric<T, K> { private T member; private K obj; }